<鹿鼎记>的结尾中,一些大儒劝韦小宝做皇帝,这一情节与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31 05:55:40
在<鹿鼎记>的结尾,作者为什么要让当时的大儒顾炎武等人来劝韦小宝做皇帝,这一情节与中国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.

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

这和中国传统文人有关,文人从不出头,只是幕后策划者.当初刘邦也是如此,萧何等甘愿背后出谋划策,不想也不能出头;顾炎武、黄宗羲、吕留良、查伊璜四位,该算是当朝当首屈一指地大儒,他们居然劝韦小宝去做皇帝,还引经据典的拿刘邦作比。明眼人一看就是要不得的思想。韦小宝相形之下却是明白的很。"我是小流氓出身,拿手的只是骂人赌钱,做了将军大官别人已经不服,哪里还能做皇帝?" "我这吃饭家伙,还想留下来吃他妈几十年饭,这上面还生了一对眼睛,要用来看戏看美女,生了一对耳朵,要用来听说书,听曲子。"说他胸无大志也罢,但康熙却是称得上中国封建史上少有的好皇帝,"鸟生鱼汤",可与唐太宗比肩,韦小宝是清楚的。"他做皇帝,天下百姓的日子,过的就比明朝的好。" 康熙对韦小宝的四字定评为"不学有术",能这样说的,也只有康熙呀。
中国文人历来如此只是背后策划而有了责任却不能承担,这就是中国文化.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习惯里,文人一般是息事宁人的。比如晋代的陶渊明,看破官场险恶,隐逸山林,不问俗事,只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更甚者还留下一部《桃花源记》传世千载,杜撰了一处安然太平的乌托邦,直接显现了旧朝文人的避世情绪。 古时文人辅佐君王,总要背后出谋划策,一旦君王不支持他的见解,便一走了之投以明主,是为“道不同不足与谋”。也许自春秋始,天降大任于孔圣人也,之后儒学思想影响下的知识分子与生俱来便带了些迂气。

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,扼杀不同政见,而儒生便闭了口,低了头,杀便杀罢;听说秦末一群农民戍守边疆时遇到大雨误了行程,陈胜吴广等人便揭了竿起事,而万众文人却目视焚坑从容就义?如此看来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在秦朝似乎比农民高不出多少。

文人并非是没有骨气,可怕是看重了所谓尊严。蔺相如也非是怕了廉颇,但回避廉颇是因为廉颇扬言要给他下马威,丢了颜面与损害国家利益此时等同起来,于是趋车避之。 古时的门客在历史中常常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往往很多大的事件表面上是大人物的手笔,其实在背后出谋划策的几乎全是这些人的文人,也可称作“食客”。无论是“门客”抑或是“食客”,由字面看,寄人篱下,食人之饭,就构成了附属关系。而